英伟达现近 4 年最大单日跌幅,发生了什么?

Wind

2024年4月22日

4 月 19 日,英伟达 (NVDA.US)跌 10%,是自 2020 年 3 月以来最糟糕的表现。英伟达公司方面,并没有传出任何不利消息。

早在 4 月 11 日,台积电 (TSM.US)Terence Liao 表示,过去几个月英伟达 H100 交货等待时间从最初 3-4 个月降至目前 2-3 个月。服务器代工厂商也透露,目前 H100 的供应瓶颈正在逐步缓解。

英伟达供应商股价大跌

英伟达服务器的供应商之一超微电脑 (SMCI.US),同一日股价下跌 23%。此前,该公司打破了最近提供业绩预告的模式,并宣称将于 4 月 30 日公布盈利报告。

今年 1 月,Super Micro 在公布第二季度财务数据前 11 天提高了销售额和盈利指引。该公司在 3 月成为标普 500 指数 (.SPX.US)成分股。

从 2020 年 3 月至今,英伟达和 Super Micro 的股价都出现大涨。尽管 Super Micro 已经从高点回撤超 38%,但自 2020 年 3 月初以来股价涨幅依旧超过 26 倍!

Super Micro 的股价在 2023 年上涨 246%后,今年仍上涨了约 151%。2023 年 8 月 9 日,Super Micro 曾大跌 23.4%。

不过,尽管 Super Micro 从与英伟达的关系中获得了巨大的增长,但该市场仍然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包括戴尔和惠普 (HPQ.US)。但惠普股价在 4 月 19 日并没有下跌,还上涨 0.69%。

有分析称,一些投资者选择在财报公布之前,远离涨幅巨大的芯片股,套现出场,等待财报的进一步验证。

数据显示,4 月 19 日,专注于芯片的 VanEck 半导体指数下跌 4.5%,Arm 股价下跌 17%。Arm 通常被视为对基于英伟达图形处理器的人工智能服务器的补充。英伟达的主要 GPU 竞争对手 AMD 的股价下跌 5%。

//  直面利率逆风 //

近段时间以来,标普 500 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 (.IXIC.US)连续 6 个交易日下跌。

美国 3 月 CPI 达到 3.5%,美联储变得更加谨慎。美联储金融稳定报告显示,持续通胀被视为最重要的金融稳定风险。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纽约联储主席近期都表达了短期内不降息的观点。市场对美联储年内降息的预期一降再降。

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交易员在 4 月 21 日预计,美联储在 9 月降息 25 个基点的概率下降至 45.1%,远低于一周前的水平。

利率在更长时间保持在更高水平,已经是事实。而对利率高度敏感的芯片行业,在这种背景下,股价波动大幅几乎是必然的。

因为人工智能火爆的英伟达,需要再次用财报证明其收益增长能够匹配当前的估值。Wind 数据显示,英伟达 PE 为 64 倍,EPS 为 11.9 美元,当前市值略高于 1.9 万亿美元。

暂未被下调投资评级

Wind 数据显示,自 3 月以来,有 48 家机构对英伟达给出买入投资评级,48 家机构给出增持投资评级,4 家机构给出中性投资评级。没有一家机构给出卖出或减持投资评级。

摩根士丹在 4 月 10 日上调了英伟达的目标价,从 795 美元上调至 1000 美元,并给予增持投资评级。国泰君安则在 3 月 22 日上调英伟达目标价,从 892 美元上调至 1116 美元。

在 2021 年加密货币上涨,对英伟达 GPU 的需求增加,其股价飙升超过 100%。随着加密货币随后大跌,英伟达的股价在 2022 年下跌了 46%以上。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具有更大的变革力量,对英伟达的影响也更有持续性。

然而,巨大的市场机会也意味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比如,英特尔 (INTC.US)在 Vision 2024 上也公布了 Gaudi 3 生产节点,2024 年一季度将率先推出风冷版样品,二季度推出液冷版样品,并在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分别批量交付风冷版和液冷版。Gaudi 3 将由戴尔、惠与、联想和超微四家 OEM 提供。

英特尔准备推出两款专供中国市场的 Gaudi 3 AI 加速器芯片,分别名为 HL-328 和 HL-388,分别采用 OAM 规格和 PCIe 规格,前者将于 6 月推出,后者将于 9 月推出,还有采用 PCIe 规格的 Gaudi 3。

整体而言,本周对美国科技股是一个巨大的考验。一方面,科技股将陆续公布最新一季财报,芯片等科技股的成长性将会被全方位审视。另一方面,美国 4 月标普全球制造业 PMI、美国一季度 GDP、核心 PCE 物价指数、美国 4 月一年通胀率预期等重要数据将密集公布,利率前景也将再次被审慎评估。

阅读 687

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在作出任何投资决定前,投资者应根据自身情况考虑投资产品相关的风险因素,并于需要时咨询专业投资顾问意见。

订阅并获得独家方案

分享到您的

LinkedIn
Twitter
Wechat